建设和谐企业 推动科学发展
平电企业 赵闻迪 李建忠
“和”,和睦,和顺,和衷共济;“谐”,稳妥,协调,团结协作;“和谐企业”,我理解为人人有饭吃、人人能说话、人人有目标、人人有作为的“社会单元”。
简言之,就是构成企业的各个部分、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、平衡发展、整体进步的状态,整个企业展现出一种“公平协调、团结有序、诚信合作、安全效益、遵纪守法、改善环境、服务社会、科学发展”的精神风貌。
构建“和谐企业”,就是要通过促进企业内部、外部双和谐,达到经济效益、环境效益、社会效益相统一的目的,最终实现科学发展。
作为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,作为对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国有企业,不仅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,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,不仅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学习者,更是科学发展观不折不扣、坚定有力的实行者,还应该是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受益者。
中国人做事历来讲究“内圣外王”,就是说,一个国家,内部治理好了,政通人和、百业俱兴,那么它在外面的威信自然而然就树立起来了,一个企业也是如此。
那么,国有企业的内部和谐应该是什么样的,或者说,通过什么样途径实现呢?个人愚见是: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。
一是处理好企业内部上下级单位和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。哲学上说,整体是由部分组成,但整体的力量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,如果各个部分取长补短、配合默契、发挥到最优,整体的力量远远大于各部分之和。如果一个企业中,各部分都能够团结协作、相互配合、目标一致、凝心聚力的话,还有什么困境走不出去、还有什么困难不能战胜?
二是处理好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关系。先来看一段话:
“‘三步走’战略的核心是调整电源结构和产业结构,将人才队伍结构和组织结构作为有力的保障体系,来支撑电源结构的调整。
‘三步走’战略的支撑力量是坚持以人为本,视员工为最大资源、最大依靠。”
国有企业构建和谐,促进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和谐是根本,职工是企业的主体,也是构建和谐的实行者、创造者,只有企业与职工和谐了,企业建设其他方面的和谐才有了基础、依靠和保障。而要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和谐,就要始终做到“以人为本”,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。以人为本,就要时刻维护好职工的利益,建立完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,使职工民主权利得到保障;建立健全职工代表大会、生产经营会、厂情发布会、领导干部民主接待日、厂务公开等民主管理制度,通过这些形式及时通报企业情况;倾听职工的心声,敬重职工的意见和建议,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。以人为本,就要关爱职工,改善工作条件,健全劳动保护,开展“送温暖”、扶贫帮困活动等等,为职工排忧解难。以人为本,就要为职工提供锻炼的平台,帮助他们成长成材,通过员工素质工程建设、“红旗型班组、常识型员工”等活动充分激发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。
三是处理好职工与职工之间的关系。积极搭建交流平台,促进职工之间多沟通、多交流、多理解、多帮助、多支撑、多关注,万众一心,共同进步,形成良好的人际氛围。
在经营好自身和谐“小环境”的同时,企业也要用心营造好与社会的和谐“大环境”,明确、承担、落实好社会责任:解决就业问题,缓解社会压力;节约资源、保护环境,实现科学发展;缩小贫富差距,维护社会稳定;遵纪守法、诚实经营,做出表率;关注公益事业,惠及一方百姓;建设特色学问,弘扬先进,增强向心力……,企业得到社会的认同,得到地方的支撑,才能集中精力搞生产、甩开膀子创效益,实现持续、长久、稳定、科学发展。
笔者所在的企业位于城郊,每年可吸纳周围村庄数千人次的就业,此外,安置职工子女、为大专院校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,为地方经济繁荣、社会稳定做出巨大贡献。即便在当前经济危机的不利形势下,仍然一如既往地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。当南方、沿海地区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,大家企业的农民工却安然地享受着各种保险、高高兴兴来上班。企业的存在带动了当地的服务业和运输业,各种村办企业、集体企业、大老板、小老板雨后春笋般涌现,使原来一片荒野的沿淮滩涂渐渐发展成一个远近闻名、繁荣热闹的小城镇。这正是构建和谐、科学发展的最好证明。